6686 SPORTS践行“大食物观”深入挖掘新型食品资源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26 07:02:54    浏览:

[返回]

  6686 SPORTS践行“大食物观”深入挖掘新型食品资源6月2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线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已连续举办13载,在促进全球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方面,在提升我国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届大会,主办方还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带来“新原料、新技术助力食品安全与健康新发展”“新型食品管理前瞻”“乳品科技与儿童营养健康论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新需求与新挑战”“融合科学与行业需求的标准法规建设”“科技与政策驱动下的特殊食品 行业新动态”“食品科技创新与健康老龄化”“功能声称与保健食品管理的科学衔接”等分论坛,让与会者在与国内外专家智慧的碰撞中,开启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思路。

  民以食为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6686体育,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食物产量,提升质量和多样性的同时,开辟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充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深入挖掘新型食品资源、塑造未来食品新格局成为了全球各国关注的研究重点。以替代蛋白(如植物、藻类、微生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食品原料,以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食品的开发在国际范围内受到追捧。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新型食品管理前瞻”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深入解读国内外新型食品的现状与风险评估,重点围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研究基础的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肉、酵母蛋白以及藻类资源的研究开发和食用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周光宏表示,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实现可持续的食品供应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挑战。尤其是近年以来,各种原因导致食物供应链的安全变得高度不确定。因此,开发新型食品资源,塑造未来食品新格局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樊永祥也认为,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正在积极探讨如何客观评估新型食品带来的益处和风险。那什么是新食品原料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三室主任宋雁介绍说,新资源食品就是以非大众常规消费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或用以前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未使用过的新工艺严格改良的食品。不同国家对于它的定义也不一样,我国在《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里面给予新食品原料明确定义,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物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以及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谈及新食品原料产业的未来发展6686体育,宋雁表示,新食品原料在我国还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健康产业迅猛发展,为新食品原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宋雁提出,新食品原料未来的发展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比如体外培养、3D打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进一步提升,同时部分功能性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以及微生物菌种的开发利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张宇昊,他认为,要向大海、向耕地、向植物微生物要食物,实际上是通过适宜的加工手段,把它加工成更适合消费者接受的一种食物。而3D打印是重要的重组加工手段之一,可以把这些营养组分加工成为消费者喜欢的食物,同时可以调控它的外观和口感。

  近年来,细胞肉食品受到了社会极高的关注度6686体育,据周光宏介绍,早在2019年,他所在的团队就开发出相关的模具,建立了培养肉组织生产方法,同年11月18日制作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但培养肉走向市场还需要面临几个挑战,包括高纯度的干细胞、干性维持、无血清培养、大规模生产、食品化处理、产品安全评价与管理规范制定,还有伦理和消费者接受情况等。他表示,我国细胞培养肉方面的很多创新已与世界并跑,产业化的机遇未来可期,实际现在未来已来,而且我国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

  相比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细胞培养肉产业,植物基食品产业在国内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且渐成规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食品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郭顺堂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植物基肉制品》和《植物基食品通则》两个标准,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较早发布的植物基食品的标准,使相关企业规范生产有了可参考依据,对企业的行为和产品有了明确的定义,也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给消费者提供了消费信心。他从理念传达、营养界定、企业生产、市场监管、国际接轨五个方面分析了植物基食品的发展,以及标准面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挑战。他说:“植物基食品标准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植物基产业发展的形势,也反映了我们自己的进步,这个进步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去完成。我们希望植物基食品行业能够不断满足国内欣欣向荣发展需求,也要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的地位和声音。”

  我国每年都有肉食供应的缺口,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肉食总缺口会达到3000万吨。我国蛋白质资源紧缺问题非常明显,从2019年开始,每年进口的大豆都在7千万吨以上。替代蛋白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一个重要的话题,全球对替代蛋白的需求正在激增,替代蛋白质市场的总规模将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预计2023年市场将达到26亿美元。

  如何寻找替代蛋白?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和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峰认为,微藻蛋白是植物肉最好的原料。他表示,微藻品种繁多,预计有80万个品种,而目前人类认识的差不多3万多个,所以有相当多的数量可以开发;同时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成为高附加值的食品营养素工业化生产的资源,微藻开发潜力非常大。另外,微藻蛋白质在人造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行业应当通过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出新的优良藻种和高效的培养技术,再结合一些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就能够真正发挥微藻在碳中和及植物蛋白、植物高附加值应用中的威力。“微藻也被认为是解决固碳减排和能源危机的最佳方案之一。”陈峰说。

  除了微藻,微生物蛋白这几年也发展迅速,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总工程师覃先武说,全球约有两百多家企业正在做微生物蛋白,通过微生物发酵培育替代蛋白具有很好的优势,比如消耗资源少、效率高、环保的排放压力低,微生物蛋白营养也比较全面等。目前安琪已建成年产1万吨酵母蛋白生产线,“十四五”期间计划在山东滨州建立一条3万吨的生产线。

  “昆虫资源丰富,目前人类已知的昆虫超过百万种,根据FAO的报告,全球约有3600种昆虫已被作为食物食用,资源呈现物种多、体量大的特点。”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夏文水教授表示,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发表了报告《昆虫对粮食安全、民生和环境的贡献》,发展昆虫的产业有利于缓解全球“缺地少粮”的困境。昆虫的养殖对于土地依赖不大,可以节约用水和降低粮食的消耗。更重要的是,一些食品加工的废弃物都可以作为昆虫的食料,进而通过昆虫转化成优质蛋白。此外,昆虫蛋白含量很高,普遍超过自身干重的50%。但受限于食用昆虫蛋白加工技术与工艺创新方面和消费者接受度低等多种因素,如今昆虫蛋白产业市场规模整体比较小,还在发展阶段。他建议,从食品加工的角度考虑,昆虫食品的加工必须符合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昆虫食品正在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但目前关于昆虫食品的法规方面还相对滞后。尤其是目前在缺乏全球食品和饲料管理机构的情况下,我国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昆虫蛋白制品的安全性,推动未来食品产业的绿色化、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