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6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关注】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三生融合”让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1-23 17:32:49    浏览:

[返回]

  6686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关注】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三生融合”让生态汉中绿色崛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长远来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不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发展可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地支撑和依托。

  汉中已步入了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新阶段。新时代汉中崛起引发深层思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汉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市委王建军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三生融合”作为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模式,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品质化,坚持绿色循环示范引领、创新城镇辐射带动、人城景业和谐共生,努力走具有汉中特色的“三生融合”发展之路。

  在今年全市期间,市代表、市长方红卫参加汉台区代表团集中审议,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利用好汉中的资源,把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探索实践“三生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奋力谱写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这一重要阐述,立场鲜明地表明汉中将在规划协同、产业发展、融合创新、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需求愈发迫切。夯基垒台,厚积必能成势。坚实基础源于对民生需求的准确把握,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保护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发展好绿色循环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追赶超越并向发力、齐头前进。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之路是汉中绿色发展的正确选择和破题之策。

  习总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生态立市是方向性、根本性战略选择。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是立足汉中实际的必然选择。

  作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汉中被称赞为“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在这片秦巴沃土上,生态保护从来都不缺位。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协同推进,既算经济总账、综合帐,也算生态大帐、长远帐,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中,以生态的理念建设城市,380多万天汉儿女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福祉。这样的发展思想契合了国家当前大力推行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5年,习总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大局。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处于关键时期的陕西,需要找准方向、重新出发。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的汉中也需要在深入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中进一步坚定信心、系统谋划、精准施策。

  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陕南循环发展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根据中省要求,结合汉中实际,提出了强力推动循环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汉中的战略思路。经过5年的开拓奋进,汉中持续实施生态环保计划,使环境保护、产业互补、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绿色崛起之路。“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过千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汉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位居全省三甲。汉中正按照既定目标,全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秦巴山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协调推进的示范引领区,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陕西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及国家汉文化和生态旅游度假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汉中最宝贵的财富。如何让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生态立市战略是最好的解答。在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汉中正以追赶超越的精神力量和只争朝夕的有力步伐,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绿色成绩单。

  始终把保护好以秦岭、汉江为代表的青山绿水作为第一要务。习总强调:“秦岭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

  在操作层面,制定出台《汉中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调研起草《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通过制度规定进行刚性约束。组建生态修复公司,扎实开展秦岭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清零”、汉江生态环境保护“清澈”、土壤污染防治“清查”和“铁腕治霾·保卫蓝天”四大行动。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现增绿护绿提效提质。近三年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69.9万亩,全市林地占比达70%,森林覆盖率59.11%,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均居全省前列。水土流失保存治理面积163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4.42万亩,绿化河堤等1824.7公里,全民义务植树2481万株。实施生态等移民搬迁4.8万户、14.8万人。制定实施《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规划》及《汉中市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规划了18个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达4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5%。全市已建成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水是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在水生态保护上,我市以国家丹治“十三五”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和汉江综合整治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和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优良。2014—2017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彻底消除Ⅳ类水,全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三。

  同时严抓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围绕排污企业、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落后产能等开展全面排查整治,整治涉水突出环境问题500余起,清理涉水违法违规建设项目400余个。加大沿江重点区域和工业园区、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全市涉水重点污染源达标率9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7%。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下足绣花的功夫,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不做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事,在善做善成中保持汉中的生态定力,挖掘汉中的生态潜力,提升汉中的生态竞争力,在生态保护上提振汉中的精气神,实现汉中的生态产业化发展。

  2015年,习总在陕西考察时为陕西转型升级之路“把脉开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中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产业是一个城市强基所在。没有产业,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话。绿色、循环、低碳,美丽是汉中的发展主线。就汉中而言,早已埋下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的伏笔,积聚了持续强劲的动能。事实上,汉中在1999年就开始形成绿色发展理念。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国家将汉中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09年汉中出台年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7年组建并运行市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提法没有变,但它的内涵在不断完善。

  汉中在绿色循环、追赶超越中积极推动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比如,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的“汉中仙毫”,一枝独秀引领汉中绿茶产业发展;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城固柑橘”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西亚、东南亚市场,成为增收致富的品牌产业。汉米、汉油、汉果等优质农产品和绿色药品进京、入欧、越海,蜚声中外……一项项瞩目的成绩,是肯定也是激励。站在生态立市的高度上,汉中盘活绿色存量、释放经济增量的目标始终坚定,步履铿将有力。

  坚持绿色价值取向,要把实现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衡量标准。然而,汉中的大绿色、大生态、大循环仍有亟需破解的难题:农产品基地规模大、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受市场、成本及产业链等因素影响,钢铁、有色行业效益空间有限,工业稳增长动能不足;农业园区一区多园等问题突出,缺乏相关政策文件,融资难凸显,改革创新步伐慢……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是躺在功劳簿上高枕无忧,还是在时代风浪中闯关夺隘?汉中选择涉险滩、过激流,直面困难和挑战,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和建设“线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566个,省上安排专项资金14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额524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643.5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

  以“三高三铁”为重点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形成,西成高铁、宝巴高速建成通车,阳安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西镇高速等项目开工建设,汉中机场开通8条航线个重点城市。水利、通讯、电力、能源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循环发展根基愈加坚实。

  全市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和园区内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打造的12条循环发展产业链中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钢铁、有色、生物柴油、石材等8条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硅石、石膏、新能源等4条产业链正在培育、6条农业循环产业链持续壮大。

  出台《园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全面实施“33448”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战略。全市目前共有工业集中区21个,规划总面积115.25平方公里。2017年21个省级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980亿元、增长13%,规上企业达242家。汉中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铺镇工业园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聚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规模扩大到37个。

  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走生态产业化道路,呵护汉中的青山绿水蓝天——这是市委市政府的理念规划,也是庄严承诺。有方向,才能集中发力;有方法,才能从容自信。汉中将认真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力开放融合,拓展绿色循环新空间——围绕发展“三个经济”,加快融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积极探索分部经济、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全力吸纳外部要素与汉中绿色资源发生“化学反应”。抢抓“军民、央地、部省”融合发展机遇,加快中型民用运输机等项目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朝着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目标迈进。全力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产业、生态、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开创新局面。

  实施改革突破,释放绿色循环新潜能——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加快构建贸易投资便利、服务管理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一流营商环境;发挥市投控集团和10支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在主板、新三板上市,破解融资难题;设立乡村振兴服务公司,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力促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强化创新支撑,培育绿色循环新引擎——继续发挥绿色循环研究院龙头效应和智库作用,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鼓励其在汉设立研究分部,打造我市协同创新体系,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机制,加快建设4个产值过千亿的国家级园区和8个产值过百亿的县级园区,促进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增强绿色循环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

  协调推进发展,构建绿色循环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6686体育,加速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文化旅游、新兴产业、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12+6”循环产业链。在区域协调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中心城区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和“五个十大”工程,推进县域经济错位发展、整体联动,提升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

  在壮大绿色循环经济上,汉中着力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环境治理“四型”绿色产业,打造4大循环发展体系、18条循环产业链,正在向着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一核三极”目标迈进。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要不断地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不断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将会在生态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在强烈的发展意愿中,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固定一个什么内容的领域,直接关系到如何更好更快地引领发展、实现突破。为主动适应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域旅游的战略构想,全力推动油菜花海景观打造、旅游干线风貌提升、厕所、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由于工作扎实、成果显著,2016年汉中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单位,自此驶入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如何理解以“全域汉中、全域景区”为灵魂的“全域旅游“理念?市委王建军对此进行这样的解读:把全市作为一个最大的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多业融合,循环发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发展愿景是指,城是一处景、村镇一幅画,处处是景观、人人是形象;发展模式是指,多业融合、循环发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建设理念是指,规划引领、多规合一、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园区承载、板块推进、点线面结合,点有特色、线成体系、面具规模。

  2018年9月15日晚,兴汉新区核心景区“兴汉胜境”的汉源湖上,由东方卫视、北京卫视、陕西卫视、凤凰卫视首度联手制作的《秋月——2018中秋晚会》璀璨上演。9月24日,中秋节当晚,“秋月”晚会在四大卫视同步播出,日投资过亿的兴汉新区通过镜头以唯美梦幻的方式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节目的收视率、点赞数节节攀升,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作为市委、市政府主导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生态新城镇示范项目,兴汉新区在产业布局之初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承担着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兴汉新区是汉中贯彻全域旅游理念,依托生态发展生产、打造旅游园区的一个示范。如今,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成为天汉大地发展的主基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休闲城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中国最美十大城镇……每一项重量级殊荣的背后都体现了旅游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实力的互促共建。

  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为推动全市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做出了积极贡献。资料表明,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4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30%和34%,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比重的17.8%。2018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30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59亿元。像留坝这样远离中心城市、贫困、欠发达和被限制开发的山区小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活了绿色经济大文章。“十二五”期间,留坝县旅游总收入突破31亿元,占全县GDP的半壁江山,全县7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总结提炼的“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旅游扶贫经验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得到了推广。我市创建的工作经验在第三届国家全域旅游推进会上进行了视频交流,全省全域旅游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

  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后,我市主动适应“高铁旅游时代”,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力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旅游产业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呈现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项目带动,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域旅游“调结构、建精品、促升级”的重要支撑,建立了6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加快项目建设。打造了天汉文化公园、诸葛古镇、《出师表》演艺、大汉山、紫柏山滑雪场等一批新产品。留坝、洋县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示范县,佛坪、西乡县跻身全省第三批旅游示范县建设试点。

  推进多业融合,产品供给丰富多元。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精品村、风景线建设,建成宁强金湾银滩、镇巴青水苗寨等一批新产品。深入实施旅游休闲“八大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勉县九昱温泉等项目,举办了城固半程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川陕纪念馆等4家单位入选“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加快推进“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和国际学生感知汉文化基地建设,实施了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张骞文化产业园、古路坝研学小镇等一批文旅综合体项目。

  强化设施配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制定《支持外埠特色旅游要素企业来汉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天汉长街、汉上第一街、汉人老家街招引工作。抓“三建设一整治”,完善观花线路的功能设施,提升景区道路的环境风貌,加快建设旅游厕所步伐。抓智慧旅游,市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建成投运6686体育,市级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上线运营,青木川景区列入全省智慧景区首批试点单位。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目前,汉中的旅游产业实现了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到“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为“三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难题。厚植追赶超越建设“三市”的后发优势,走生态产业化道路是个重要抓手。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发展“三个经济”、推动“三生融合”,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丰富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促进了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

  新“三市”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五新”战略的具体行动,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初心。如果说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那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决定着发展质量。只有坚持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相结合,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

  紧随习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的征程上,为抢占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经济制高点、实现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工业强市”始终是主战场,是汉中增创生态新优势、注入绿色新动能的强有力支柱。

  市委王建军表示,汉中积极响应省委提出的发展门户经济、枢纽经济、流动经济的要求,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汉中发展的目标,不管是绿色食药,还是装备制造或是全域旅游都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发展,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发展民生,这是汉中‘一体两翼’的两个重要保障”。

  汉中是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陕西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不难看出,工业发展也要走绿色化、生态化道路,守住生态、发展两条底线。实际上,汉中的工业存在巨大挑战:“三线建设”老基地,工业化水平低、县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优。曾经铸就辉煌的汉中工业,现在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掣肘。

  面对阶段性特点和现实矛盾,如何审视思考,如何谋篇布局,对于汉中实现“三生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站在秦岭之巅、巴山之巅来看汉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走出一条重生态环保、重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化路子,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无疑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跳出汉中盆地”的勇气来自于多年发展的成就,创造条件把“短板”变为“长板”,把“跟跑”变为“领跑”。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03.8亿元,成为首个跻身陕西工业“千亿元俱乐部”的陕南地市。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53.11亿元,增长4.4%。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汉中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启动了新一轮“工业翻番工程”。全市工业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工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

  基于千亿元工业经济底盘的考量,近年来,汉中培育壮大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旅游文化、高科技、天然气“六大产业集群”,以陕飞为龙头、航空智慧城为载体的装备制造集群,以陕钢集团汉中公司、汉中锌业为龙头的现代材料集群,以汉中卷烟厂、天然谷生物科技、白云制药为龙头的绿色食药产业集群,以中陕核铀浓缩、大唐略电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随着全面融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汉中在信息物流、交通枢纽、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委、省政府“兴陕南”区域战略以及《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对汉中“工业强市”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提升、互促共赢,首要在生态保护,以绿色环保为保障,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拉动、融合带动,壮大产业、培育集群、提升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瞄准环保突出问题,2016年以来,全市先后否决了佛坪县石墨选矿厂、留坝县石英砂采选等一批开发建设项目,取缔了19户皂素企业,从生产源头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市绿色循环产业经济研究院为创新体系龙头,谋划了无人机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基地、石墨烯产业园等一批新动能项目,工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以来的5年,实施重点减排项目211个,淘汰水泥产能251万吨、钢铁产能205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19.35%。

  在新型工业上,我市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经济向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迈进的速度加快。同时,抢抓省上支持陕南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的机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究中心,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系统集成应用,发展清洁能源,建设西部新能源产业高地。

  2018年3月底,市委、市政府印发《促进全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从园区建设模式、统筹园区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6686体育、创新融资模式、构建服务体系、加大园区招商、做好军民融合建设等方面理顺了全市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成为汉中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它是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促进工业体系更新换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汉中行动”战略图,标志着全市工业园区建设迈上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半年,全市工业园区营业收入达到584亿元,同比增长24.4%;新增入园企业16户,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入驻项目投资32.68亿元。

  从启动《中国制造2025》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六大战略、六大产业,紧扣重点工业产业链条,以循环发展为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认真落实中国制造汉中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专家智库,设立汉中众合先进制造业发展基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至2017年,全市制造业产值由928.3亿元增加到1253.4亿元。工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聚焦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突出融合发展,深度改造传统制造,围绕质效提升,加快工业品牌建设,着力创品牌提品质;淘汰落后产能,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工业是重中之重。在钢铁、有色冶金市场持续遭遇寒冬的情况下,全市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将生态成本计入生产、生活成本,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快污染治理、新能源、生物医药、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发展。并严格按照中省环保督察要求,派驻工作组,坚持每日一报,确保按期拆除了汉钢2号高炉,对10+3涉水小企业启动问责程序,“春雷行动”行动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49户。工业经济坚决服从环保约束要求的意识明显增强,环保约束的红线底线思维更加明确。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集中精力抓推进、抓落地、抓落实,今年新开工项目32个,开工率达95%。成功举办国企进汉项目推介暨签约活动,现场签约重点项目63项,总投资1210亿元。组织参加第三届丝博会汉中市装备制造产业推介会。集中推介了总投资185亿元工业招商项目。加强工业技改工作,继续落实省市技改《三年行动》,组织申报了今年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

  绿色、创新、改革、融合是走生态产业化道路的关键词。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政策机遇,坚持绿色发展,汇集生态合力,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生产化的道路,丰富完善“三生融合”实践,让青山常在、让绿水长流、让空气常新,汉中必将实现由对外开放的边缘城市向前沿城市这一质的飞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