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6体育无标题文档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1-01 23:58:30    浏览:

[返回]

  6686体育无标题文档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形如一美女坐视,她载有省内最大的国营农场群。筑城已有321年历史的嫩江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有“中国大豆之乡”、“地质摇篮、矿产之乡”的美誉。曾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 2007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惟一场县共建试点县。

  嫩江县域内驻有农垦九三分局及其下属的11个国营农场,与嫩江县的14个乡镇交叉分布,形成了地方、农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区划格局。过去区域内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2001年,嫩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场县共建、以场带县,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次年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场县共建的新路子。

  打破区域界限实施跨区作业。九三垦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处在全国前列,但在每个生产周期都有30%左右的作业时间剩余。嫩江农机总量虽多,但大多数是小型机械,作业效率低,质量差。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成为推动嫩江县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好选择。根据这一情况,嫩江县实施了农场模式化栽培“整村推进”战略,适时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006年,全县有32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推进面积达41万亩,农场2004-06年共出动大型机械500多台(次),跨区播种、收割、整地430万亩。通过农机跨区作业,使农民每亩地降低生产成本6.7元,节省机耕费2881万元。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大型机械跨区作业也为农场增收600多万元。2007年嫩江县整村(屯)推进的数量已达到52个村,面积达141万亩。

  场县科技合作共建让农民在种植业与养植业方面得到了实惠。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广和普及了农场农业新技术品种,在嫩江县大范围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优良麦模式化栽培、高淀粉马铃薯、玉米高产栽培等7项先进技术402.8万亩。年均可增加农民收入1.84亿元。

  嫩江有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近年嫩江县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基地求发展,拉动了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自2004年至今,规划了“麦、豆、薯、糖、麻、乳、肉、酒、菜、药”十大产业,形成了“十龙共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订单化销售,年均农民增收1.2亿元,垦区企业年均利润较共建前增加了3500多万元。

  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化进程,嫩江把加强双方合作纳入“十一五”规划统筹考虑,对垦区企业和县属企业在招商引资、专项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打破地域界限。企业通过龙头共有、企业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资源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发展。

  另外,场县共建还在规划、建设、管理、交通、水、电、通讯、医疗、教育、新闻传媒、领导干部挂职锻炼等各项社会事业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中6686体育,农业新科技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农民科技意识的强弱,科学种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

  嫩江县非常重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采取科技大集,下乡办班,开现场会,多媒体电教,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服务网站等方式,让农民学到技术。每年举办县、乡、村培训班150期,培训农民近5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推广新科技,嫩江县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电话6686体育,由专职技术人员免费为农户解答各种技术难题。通过发放便民服务卡、印发《农业科技简报》、设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推广科技。科技人员下基层,以“联系十户,指导百户”的方式推广农技。仅2006年春,科技人员共联系农户485户,指导农户4000户,带动40000户6686体育,使科学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提高了种植业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5年,新技术的推广使大豆、小麦等大获丰收,其中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3.2万亩,总增产2349.28万公斤,新增产值939.71万元,获部级丰收计划二等奖。

  在新技术推广上,嫩江的主要措施是直接培训农民;纳入到政府农村工作目标;通过科技园区示范带动;项目牵动,如标志性工程,丰收计划实施,单项或综合技术组装,从而把技术推广落到实处。

  来到移民新村,观绿野之中出现一片红蓝交错别墅似的房屋,这就是嫩江的移民新村。 尼尔基水利枢纽位于嫩江干流中游,是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也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通过规划设计,尼尔基水库嫩江淹没区涉及嫩江县临江乡的赤卫、铁石、苇芦泡等11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淹没总面积67.2平方公里,需拆迁房屋14.73万平方米,迁移人口为2486户,9574人。

  嫩江县移民办根据移民分布情况,制定了四种安置形式:就地后靠、集中近迁、集中远迁和投亲靠友。2006年6月30日,移民全部移出库区。

  来到铁古砬村,可以看到水泥路平坦整洁,彩钢房盖的红砖房井然有序,铁艺栅栏风格统一。村民们说,移民前,他们的村子道路泥泞,牲畜的粪便随处可见,村党支部刘全德介绍,现在的铁石村是就地后靠安置村,现有农户232户,移民前全村99.9%住着低矮草房,现在全村100%是砖房。

  在村民王信的家里,朴实而热情的主人说,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也能住进96平方米的新房,还吃上了自来水。过去住的草房,四处透风漏雨,吃水要去井里挑。如果不是移民政策好,就是再过20年他家也住不上这样的房。现在什么都好了。憨厚的笑脸流淌着满足与惬意。

  走进苇芦泡村,移民告诉我们:移民前的年收入不过千元,而现在很多家庭仅捕鱼的收入就达数万元。过去这个最穷的村子如今变成了富裕村。据了解,15个移民新村已基本解决了村民自来水、街巷路面升级、专项道路、用电、有线等,有的村屯还为无房的困难户盖起了砖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各个移民村抓住移民这一良好契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利用当地自然优势,探索建立“江中鱼,田中粮,林中密,圈中畜”的立体可持续发展之路。嫩江的移民村正以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阔步向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