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3-27 01:48:41    浏览:

[返回]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庭院绿草茵茵,饭馆菜香缭绕,田间稻苗生长,池畔野花芬芳。这是厦门市海沧区洪塘村赤土社“脱胎换骨”后的乡村面貌。更让赤土人骄傲的是,村子的改变是村民们一砖一瓦干出来的。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6686体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产业振兴的一种理想状态,但规模小、底子薄的村子应如何克服“先天不足”?盖出漂亮房子后,乡村振兴之路该怎么走?

  曾经的赤土社就是许多普通小村中的一员。面积0.5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20人,地处天竺山脚下,距离城区有一定距离。与闽南许多农村相似,赤土社虽留存妈祖庙、土地庙等历史文化印记,但开发度不高。村中有耕地稻田,可自给自足但附加值低,收入微薄。

  但如今,来到赤土社,从村口公园出发,沿着柏油村道走进赤土社,路旁便是有着“最美庭院”称号的小院。越过半人高的闽南风围墙,能看到庭中绿草如茵,石板路蜿蜒,凉亭、阳伞、咖啡桌搭配氛围灯、篱笆墙,惬意悠闲的田园生活跃然眼前。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1)

  紧邻小院的是周毅红夫妻俩的“周记扁食”,这也是村中庭院经济的“排头兵”。作为“周记扁食”的第三代传承人,周毅红和丈夫从事餐饮多年。几年前,他们返乡创业,适逢“美丽庭院”创建,便花了30万将家中破旧铁皮房改造成为开阔明亮的餐厅。现在,这个有着家的味道的“小院饭店”成了大家最爱光顾的“村食堂”。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2)

  在这条村道上,还有提供研学服务的陶瓷馆、为村民提供公益课程的书院,以及妈祖庙、观光农场等各具特色的游览点。有的成了村民生计的一部分,带来额外收入;有的活化应用,老建筑迎来新用途;还有的是村民的“乡愁”情结使然,努力打造“梦中情院”,成就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3)

  村中陶瓷进出口贸易公司在营造团队带动下培育村民成为手工达人,开发出研学观光业务。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赤土社的“大变身”与一支台青社区营造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支隶属于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团队,由16名青年和4名社工组成,于2021年3月在赤土社成立工作站。海沧区民政局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这支团队,以第三方身份进驻,为村庄改造提供公益性指导。不从村民项目中牟利,这种参与模式更容易获得村民信任,提高合作意愿。

  入驻之初,台青社区营造团队就着手进行乡村振兴规划硬件建设,对村庄周边环境和历史资料进行调研,梳理参观节点。在全村“一盘棋”规划下,台青团队和村民们不断切磋、磨合,开发出以“听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五感体验为主打产品的全村观光路线,让来到村中的游客能看得到鲜花,吃得上佳肴,摸得着陶瓷手作,听得见书声琅琅。

  覆盖全村的导览路线有了,但这只是改造计划的第一步,这支团队给村子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补强”,更是观念转变的“突飞猛进”。

  “一砖一瓦的改造不难,难的是观念转变。”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佩珍说,团队在调研时发现,文化历史对“村”和“民”都具有重要意义,唯有先对脚下的土地产生情感,才能构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台青社区营造团队成员、台青王嘉麟介绍,他们在赤土社做的不仅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最关键的是要让村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村子的主人,自发参与到村子的公共事务中。

  “培根计划”在赤土社应运而生。一方面,台青社区营造团队透过“人、文、地、产、景”的调研工作,认识海沧文化历史、风土民情;另一方面,当地孩童、村民也在团队的带动下,认识乡土文化,扎下爱乡、爱社会、爱家国的根。

  李佩珍介绍,培根计划的机制立足乡土培养文化的根基,将累积实践经验,形塑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文化扎根路线。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4)

  入驻之初,团队就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向村民了解想法与需求。开发闲置空间,发现村中“明星”,给村民们开表扬大会、茶话会……台青们将村庄“人、文、地、产、景”进行归纳整理后,在村内组建了赤土青年导览队,并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导览培训方案,经过培训后的村民可以为外来游客提供导览服务。

  在这样的模式下,赤土社又先后有了赤土开心婆婆西鼓队、赤土开心婆婆腰鼓队、赤土飞鸟爸妈志愿服务队以及研学团队等多个村民团队。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村民们的心更近、更团结。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5)

  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孔旭红表示,乡村振兴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生计”,更应是“生活”。台青社区营造团队给乡村带来了新鲜血液,通过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差异性,用乡土文化教育提高村民对土地的归属感、向心力,从而把人留在乡村。

  红红火火的乡村改造让村民周文考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寡言农民”,成为身兼乡村导览员、农家乐老板、农村合作社创始人等数职的“斜杠新农人”。他的“寻味赤土”餐厅和七色豆农园是村中数一数二的“网红打卡点”。

  通过亲子研学的示范和参与,不少村民加入导览队,跨越传统农业只能从事种植贩售的认知,推进农业搭配教育研学发展;村中的乡村会客厅则被打造为赤土伴手礼展示平台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更成熟的景区模式迈进;婆婆们获得表演舞台,变得更加自信、团结,邻里关系更为紧密。

  在研学产业的带动下,“乡下婆婆”成了民俗艺术家,“农民伯伯”成了“田野讲师”,待业青年成了乡村导览员6686体育。妇女、老人、儿童有了真实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6)

  “也许赤土社没办法成为拥有很大流量的‘爆款网红’,但我们希望培养村民的乡创意识,这样即便是离开我们的辅导,他们也能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专家’。”王嘉麟说,这是“留住乡愁”直接有效的办法。

6686体育台青乡村培力赋能:“授人以渔”让“斜杠新农人”守根筑梦(图7)

  村庄的自我造血也正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一直在探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2年,赤土社所属的洪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村支书王清钻说,得益于赤土社的发展成果,村财增收不少。

  “以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闽台乡建乡创团队有丰富的社区营造与乡村振兴经验,和良好的乡村振兴人才打造机制与平台。”李佩珍如是说。她建议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壮大这样的辅导队伍,扩大服务范围6686体育,让有经验、掌握市场需求和资讯的乡建乡创团队能走入更多村庄,服务更多村庄。

  孔旭红认为,赤土社改造模式的亮点在于做人的工作。当村民感受到乡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的独特魅力,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从而形成内生动力,主动建设并享受田园生活。“这是乡村振兴在实现产业兴旺之后要思考的。赋予乡村以生命力、归属感,人对生活有向往,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有希望。”孔旭红建议,驻村乡创团队应加强对村史传说、族谱家谱、文化脉络等在地“人、文、地、产、景”的梳理,让更多新农人参与,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搜索